现代健康网

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

广告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内容

中国医药出海将有新“指南”

时间:2025-04-08 11:01 来源: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:19672   

推动国际供应链可持续发展

4月2日,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通知,就《医药行业国际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指南》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。

据了解,在日前由医保商会于北京举办的该团体标准制定立项会上,与会专家经评议一致同意该团体标准立项,并对《指南》制定的可行性、必要性及其在中国医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给予肯定。

专家一致认为,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国际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体系,有助于规范中国药企的供应链管理,强化产品安全保障和社会责任,增强国际供应链韧性,推动其绿色转型。《指南》的制定可推动国际化GXP合规标准的建立,是中国医药产业高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、落实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举措,有利于推动中国医药国际化业务从“被动合规”向“主动引领”跃升,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与人类健康福祉的提升。

医保商会副会长王茂春指出,医药健康产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中国医药产业同样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挑战。国家已多次强调,要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,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合作。商会希望,《指南》的制定为中国医药规则与标准对标国际前沿,为中国医药产业更大规模、更深层次、更高质量融入全球医药市场提供助力。

医药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要求,更是保障公众健康、实现全球医药治理协同的一个重要命题。上海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唐民皓表示,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和最大的医药原料供应国,中国急需增强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,《指南》的制定顺应了这一需求。其对于补足中国在医药可持续监管方面的短板;减少海外审计的重复性,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;助力中小医药企业跨越绿色发展门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。

在华益药业副总经理黄小枫看来,通过构建环境、社会、治理、监管四位一体的框架,《指南》可整合碳排放管理、可再生能源应用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路径,实现国际标准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等国内法规的“双向衔接”,并为原料药绿色工艺渗透率不足、中小企业区块链溯源覆盖率低等行业痛点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,建立弹性定价与专利共享机制,平衡企业创新与全球药品可及性。

在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茅宁莹看来,《指南》应深度融合医药供应链特性与ESG要求,将环境、社会、治理要素嵌入原料采购、生产运输、质量追溯等核心环节,特别是要强化冷链物流绿色化与区块链全链追溯体系的建设。《指南》突出中药、生物制品等中国特色医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注重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平衡,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碳排放强度、药品可及性等量化指标的动态监测,为企业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提供技术支撑。同时,立足中国原料药全球份额较大的产业优势,《指南》构建兼容国际要求的碳足迹追踪体系,可推动建立中国标准的国际互认机制。

《指南》的标准既可为中国药企出海提供合规保护,又能推动全球医药供应链治理“中国方案”的输出。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医药产业链专班负责人袁园表示,在ESG框架与GXP规范的基础上,《指南》可建立包容性标准体系,针对大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出海能力制定分层实施路径;响应进口国核心诉求,将供应链稳定性、本地化服务能力等纳入指标体系,同步关注产品标准与配套服务能力建设;强化与国际标准的动态衔接,嵌入供应链碳足迹追踪、区块链溯源等关键技术要求,助力企业突破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。

专家认为,《指南》的制定契合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求,有益于实现行业自律与监管要求的有机协同,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标准体系,将有效提升中国药企的全球竞争力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最新文章